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寫新聞最基本原則(黃名聯合新報)

寫新聞最基本原則(黃名聯合新報)

黃名帝國杜泰報社
《黃名聯合新報》2017年3月6日第六十五號報紙第二頁
【特稿.帝國大學廣播學院】今日的虛國資訊比起七至八年前豐富得多,報館林立,內容遍及虛國及私人國家的資訊。不過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其實相較於帝制論壇以前重視文化及教育的資訊,能登在的公、商營出版物的,在今日經已所餘無幾。這種文化轉移現象,為的是迎合讀者的口味。自從商業報社引入本國,初期大部分商報的資訊環繞的都是虛國娛樂或政治新聞及評論,只是偶然會刊載散文隨筆,或是少量地方旅遊的介紹。雖然這些資訊可以豐富報紙的頁數,但不等於刺激到讀者的購買意慾,所以虛國傳媒自開放商營起,就只能從生意角度經營。真正文人辦報,以社會責任為己任的,恐怕買少見少了。無論文人辦報還是商業報社,大家都離不開報紙每一條新聞。而這些新聞的價值又是甚麼呢?
  一、對公眾利益有重大影響的事情;
  二、對社會風氣或人文習俗有影響的事;
  三、對社區或群體有歸屬的事;
  四、喚起大眾的意識。
  不過今日不講得太複雜,總之一份報章,承載是一個群體、一個社區,甚至一個國家所發生的事情,有可能影響著大家的生活,或從中得到啟發或加以提防。但怎樣才算是一篇理想的新聞報導?在現實世界的報紙,採訪一篇新聞當然複雜得多,但在虛國世界(或私人國家世界),雖然部分簡化得多,但也不容易。簡而言之,一宗新聞報導最基本要有的條件,包括:
  一、事件發生的時間;
  二、發生地點;
  三、牽涉的人物名稱及身份;
  四、發生事故的原因、過程及結果。
  有需要時,更加要蒐集人身的背景或一些與事件有關的補充資料。讀者並不會全知事實,就要依靠報社人員整理一件事故的所有資料,再還原一宗新聞的真相,從而令讀者能夠清楚掌握內容後斟酌和思考。
  綜觀現時國內各報社的出版物,基本都寫得到符合以上條件的新聞報導,但是在國外的情況則良莠不齊。藉著今次的特稿,筆者都想教育大眾以及業界,怎樣分辨寫得好與寫得差的新聞,既是交流,也是希望同業有所得著和改善。
  上文提過,一篇新聞報導最基本的四大條件為「時、地、人、事」,以下會分享兩則跟大家比對一下。
標題:國防部不認全國警察總部
  「全國警察總部於現今是內政部下的機關,但戰爭時期隸屬國防部,至今全國警察總部有部分的職權是國防部負責,包含軍事演習由國防部指揮全警部,並非內政部協助,因此國防部表示,全警部非屬國防部,對於裁撤計畫不須經國防部通知或協商,一切由該主管機關內政部負責,對於軍事演習由內政部發文詢問,該部也同意配合軍演,並由國防部指揮。」
  玉堂自由國三月三日《中央新報》
標題:號外
  「昨日雙會議及今日條約之簽署皆正式結束,第三次日丹會議中採用維持現狀之方式了結對金事務。而壤峰會議則效果不彰,未解決兩白山政府對立之局面,反倒導致關係更加惡化,故簽約內容未提及解決此問題,政委會也下令於白山境內之我國駐軍提高警備,嚇阻西方勢力避免白山內戰,澤國亦採用此做法。日丹和約簽訂後,政委會主席金蒔亞同志親自出席瓦希里亞格勒之涸海周圍國家聯盟外交委員會成立典禮,幾乎各自成員國皆有參與,除部分澤國之部分保護國為抗議我國於白山問題之處理方式未出席外,澤國本國有出席。
  因應澤瓦關係可能出現惡化之趨勢,政委會全數議員於晚間出訪蘇伊特,金蒔亞同志未達成雙方友好之目的特地以該國官方語言俄語於公開演說昤說出「你好蘇伊特!瓦蘇的結盟是社會主義的勝利!」引起該國媒體爭相報導。澤國也因而效仿,與大洋國老大哥於現白山自由共和國首都北疆進行會晤並商討未來「全面性合作」。
  晚間各國代表正式入席涸海周圍國家聯盟(簡稱聯盟)總部,聯盟正式營運。今日召開基本統合決議,決定聯盟官方語言為澤國國語與英語,原因為該種語言於主權國家通行並非人造語言,文法簡單及普及等,下周結束前將制定憲章。」
  瓦希里亞二月十五日《共和國日報》
  玉堂自由國的《中央新報》這篇報導,應該是講述國內警察機關從屬的問暝,但這篇新聞並未詳細交代事故的全部。例如「戰爭時期」是指哪個時期?國防部及內政部共管的背景及維持的時間有多長?共管當中是否有衝突產生?國防部首長或代言人有甚麼看法?或是警察機關的首長或代表又有何看法?這些全部欠奉。雖然報導有約略交代,但資料無法令民眾理解這件事件所觸發的問題所在,政府對處理這個政出多門的問題如何解決更是茫無頭緒,結果只是零碎的資料勉強湊成一堆,算不上是有效的新聞報導。如果撰稿者能周詳交代以上的問題,才是一篇基本的新聞。
  至於《共和國日報》的號外,時間及地點基本上都有交代,可惜在各國派出的代表名字欠奉,各國立場及提出的細節亦只是侃侃交代,讀者就只能片面了解這場戰爭善後的工作,但無法深入了解整個事件背後的問題及影響。如果能夠加入各國在會議時提及過甚麼,或者是民眾的看法,號外便會反映到事態的程度,但是在這份號外上看不清楚,故說不上有何等緊急要成為號外。
  所以一篇新聞要寫得理想和深入,引起公眾的共鳴變得十分重要。重點在於這兩篇報導均出於當地官方的新聞機構,但兩者在處理新聞的態度完全不一樣。玉堂自由國的是過於簡單,撰稿員僅以自己代表官員的角度寫事情,認為民眾「一定全知」新聞般。至於瓦國的撰稿員,則是想表達更多的資訊,但忽略了不少的細節是需要交代,故報導只能片面,未能全面地闡釋,然相較前者已好得多。
  作為新聞撰稿員,首要條件是完全以讀者的角度看待一件事。他們最想知道是甚麼?最需要引起共鳴的又是甚麼?因此我們總結成「六何法」,何事(WHAT)、何人(WHO)、何時(WHEN)、何地(WHERE)、為何(WHY)及如何(HOW)。這六種問題釐清之後,便可以蒐集所需的資料,然後寫出稿件。
  當然,要更客觀及說服力的,還有很多的要素,但今次篇幅所限,不作詳述了。

返回列表